斋号
斋号
斋号室名中使用的此类建筑名称种类相当丰富。比较通行的就有: 斋、室、堂、轩、馆、房、屋、庵 (菴)、阁、庐、居、亭、榭、楼、园等。
“斋”字初意为斋戒, 意思是古代祭神前洁净身心, 以表虔敬。《庄子·人间世》 篇有 “ 心斋”之文,曰 “ 惟道集虚。”虚者, 心斋也。夫斋之言齐也,是谓心斋。非使其心虚而不受物, 不能使之洁齐, 故曰:“ 惟道集虚。”魏晋以来,燕居之室名斋,即取洁齐之意。用于屋舍称谓, 见于 《世说新语·言语》, 载:“ (孙绰) 斋前种一株松, 恒手自壅治之。”斋用来特指书房应是吸收上文所记两方面的蕴意。北宋欧阳修的 《画舫斋记》 说:“ 今予治斋于署,所为燕安,而反以舟名之,岂不戾哉。” 其画舫斋应是最初使用斋作书房名的一例。宋代文人的书房号曰 “ 某斋”已成时尚, 极为普遍。如:苏轼至少就有三个称斋的室名, 曰 “ 思无邪斋”、“ 雪浪斋”、“ 静常斋”等。
“室”应是最早用于书房的名称之一,其字面上比较直白,亦即简洁。“ 室”在上古时已作房屋之意,《诗经· 小雅·斯干》 云: “ 筑室百堵, 西南其户。”其后转作内室,《管子·牧民》 曰:“ 言室满室, 言堂满堂 。”以 “ 室”作称的,如:唐中山人刘禹锡写有名篇《陋室铭》 , 唐人晁采有 “ 窥云室”, 宋代苏轼有 “ 德有邻室”、张磁有“ 诗禅室”等。仅以 “ 室”作称, 足见其中的内敛之意味。
“堂”与 “室”意思相近, 区别在于堂特指前室、正厅, 即所谓 “ 登堂入室”。《诗经·唐风·蟋蟀》 云:“ 蟋蟀在堂, 岁聿其莫。”《楚辞·招魂》 云:“ 经堂入奥。”《论语·先进》 曰:“ 由也升堂矣, 未入于室也。” “ 堂” 是最早作斋号室名的用语之一,唐李林甫有 “ 却月堂”,五代人钱 有 “ 婴兰堂”。宋代以堂作书房名号的一下子多了起来。譬如欧阳修的 “ 平山堂”、“ 会老堂”。明清之际,以堂命名的斋号更是不胜枚举。
轩, 最初的字意应是一种曲辕有幡的车, 为卿大夫及诸侯夫人所乘之车。《左传》 闵公二年载:“ 卫懿公好鹤, 鹤有乘轩者。”注曰:“ 轩, 大夫车。”疏曰:“ 车有幡曰轩。”后来转意为楼板、槛板。《楚辞》 中宋玉的《招魂》云:“ 高堂邃宇, 槛层轩些。”注曰:“ 轩, 楼板也。”《汉书》 中已见用轩来说堂之前沿, 外周以栏的建筑物。《朱云传》 曰:“ 云攀殿槛。” 唐颜师古注: “ 槛,轩前槛也。”再到后来, “ 轩”字渐渐有了长廊或小室的意思。晋人左思的 《魏都赋》:“ 周轩中天, 丹墀临飙。”注云:“ 轩, 长廊之有窗也。”到宋代, 含有 “ 小室”意味的 “ 轩” 字受到文人们的青睐, 譬如:司马光有 “ 弄水轩”, 黄庭坚有 “ 清深轩”, 范成大有 “ 说虎轩”等。其意比较清雅。
“ 馆” 作寓舍意始于先秦。《孟子·万章下》 曰:“ 舜尚见帝, 帝馆甥于贰室。” 《孟子·告子下》 曰:“ 可以假馆, 愿留而受业于门。”《 史记· 司马相如传》 载 《上林赋》 :“ 于是乎斋宫别馆, 弥山跨谷。” 以馆作斋号, 在唐代, 晁采有 “ 期云馆”。到了明代, 文徵明有 “ 停云馆”, 算是一种历史呼应。
房,古代正室左右的屋称作 “ 房”, 即今之厢房。《尚书· 顾命》 载:胤之舞衣、大贝、卉鼓, 在西房;兑之戈、和之弓、垂之竹矢, 在东房。《左传》 定公六年载:“ 孟孙立于房外。” 此当泛指住房。在 “ 房”字的前面加入“ 山”字构成 “ 山房”, 元明以后不乏其例。斋号多 “ 山房”, 名号多山人、山樵。如:明人项元汴的 “ 墨林山房”、清人朱彝尊的 “ 红药山房”、邓石如的 “ 铁砚山房”、翁方纲的 “ 塔下山房”等。当有一种希冀于恬静, 归隐于山林的感觉。
屋,最初当专指住室顶部的覆盖部分 。《诗经·小雅· 十月之交》 云:“ 彻我墙屋”, 《国语·晋语》 曰:“ 人之有冠, 犹宫室之有墙屋。”后当泛指房屋。《荀子·儒效》曰:“ 虽隐于穷阎漏屋, 人莫不贵, 贵道诚存也。”此漏通 “ 陋”也。近现代知识分子中颇有喜用者, 并称书屋的例子也不少。当专指僻静清明的读书之所。“ 庵 (菴 )”字的古意是圆形草屋。以训诂汉代古籍为对象的 《释名》 中 《释宫室》 曰:“ 草圆屋曰蒲。蒲,敷也;总其上而敷下也。又谓之庵。庵, 奄也:所以自覆奄也。”到了唐宋, 已出现文人把自己的书房称 “ 庵”者。如:唐怀素有 “ 绿天庵”, 宋米芾题其所居为 “ 米老庵”, 陆游有 “ 心太平庵”、“ 老学庵”, 司马光有 “ 钓鱼庵”, 元倪瓒有 “ 净名庵”, 黄公望有 “ 苦行静竖庵”等。其中存潇洒出尘, 拔俗清高的蕴意。
“ 阁”字, 古人作楼阁, 《淮南子·主术》 曰:“ 高台层榭, 屋连阁。”此后特指藏书之楼者, 如汉宫藏书处有天禄阁、石渠阁。似自宋代民间始有以阁称自家书屋的, 如黄庭坚的 “ 摩围阁”, 范成大的 “ 天镜阁”;元代画家倪瓒有 “ 清秘阁”。其中含有一种高雅至上的寓意。
“ 庐”字作房屋意, 始于先秦。《诗经·小雅·信南山》云:“ 中田有庐。”指田中小屋。《周礼·地官·遗人》 曰: “ 凡国野之道, 十里有庐, 庐有饮食。” 这里的庐指郊野接待宾客的房屋, 正好为文人表示淡泊的心志所用。但用庐命名书房似乎不算久远, 元代倪瓒的 “ 蜗牛庐” 算是比较早的。其中蕴涵着一种追溯野逸, 复归于朴的志趣。
“ 居” 之古意用作居住之意, 《荀子·劝学》 曰:“ 故君子居必择乡, 游必就士, 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。”因又作住处。《左传》 宣公二年:“ 问其名居, 不告而退。”用于书房名 , 大约是在宋代, 譬如:宋苏轼有 “ 白鹤新居”。其似追逐一种见素抱朴、宁静空明的境界。
“亭”的原意, 在秦汉时为行人停留食宿的处所。其制见 《汉书·百官公卿表》 , 曰: “ 大率十里一亭, 亭有长。”到了唐代则专指一种有顶无墙的建筑。杜甫诗 《题郑县亭子》, 云:“ 郑县亭子涧之滨, 户牖凭高发兴新。”李白也有 《宴陶家亭子》 诗。用 “ 亭” 字命名室号, 自唐宋就已出现, 如唐司空图有 “ 休休亭”;宋欧阳修之“ 醉心亭”、“ 丰乐亭”, 范成大之 “ 思鲈亭”、“ 盟鸥亭”, 司马光之 “ 浇花亭”, 张磁之 “ 芳草亭”等。其中不乏空灵澹泊, 又悠然自得的意味。
榭,建筑在高土台上的木屋。《尚书·泰誓上》 曰: “ 惟宫室台榭”, 《左传》 襄公三十一年:“ 宫室卑庳, 无观台榭。” 附带 “ 榭” 字的斋号, 在近代人物中偶有为之, 如梁鼎芬的 “ 红柑榭”、“ 苔花榭”等。是凸现性灵的一类, 却有玄思冥想的痕迹。楼, 当指两层以上的房屋。《孟子·告子下》 曰:“ 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。”用于斋号室名或始于宋, 如陆游有 “ 荔枝楼”, 黄庭坚有 “ 禅月楼”;明代, 董其昌有“ 来仲楼”。“ 楼”称似无甚深意, 大概确指两层以上建筑。
园,原意是四周有篱笆, 里面种植花木、蔬菜的地方。《诗经·郑风·将仲子》 云: “ 将仲子今, 无逾我园, 无折我树檀。”后引申为供人休息、游乐或观赏的地方, 因其浪漫的含义而用于斋号室名。似传达一种有格局的建筑物的形象。“ 庄”字的初意大致是四通八达的大路。《左传》 襄公二十八年:“ 得庆氏之木百车于庄。” 《注》 曰:“ 积于六六轨之道。”《 文选》 南朝宋鲍明达 (照) 《芜城赋》云:“ 重江复关之阝奥, 四会五达之庄。”后来用在表示村间别墅上。唐杜甫 《杜工部草堂诗笺》 二三 《怀锦水居止》 之二云 :“ 万里桥西宅, 百花潭北庄。”用在斋号上似始于宋代, 譬如洪匠的 “ 云竹庄”。亦属野逸之趣的一类。
“精舍”的古意指精神所居之处。《管子·内业》 曰: “ 定心在中, 耳目聪明, 四肢坚固, 可以为精舍。”后有作书斋、集生徒讲学之所的, 《后汉书·包咸传》 载:“ 立精舍讲授。” 用在斋号室名上约于宋代。由于精舍也作僧、道讲经之所, 因此, 感觉上有一种精神修炼的意味。
